第2365章 天墓无极(50)(2 / 8)

古稻田明天就要动工推平。你们要是阻碍施工,就是违法!”

“古稻田不能推!”李稻生挡在祠堂门口,“这地里藏着老祖宗的稻魂陶符,是石峡的根,推平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刘总冷笑一声,挥手示意身后的工人拿起铁锹:“什么陶符?就是一堆破土!建度假村能带动当地经济,让村民们富起来,比守着这些老土疙瘩强多了!”

盘阿婆突然举起祭稻杖,指向刘总的越野车:“你敢动老稻田,就不怕老祖宗怪罪?每年秋收,这片稻田的收成比其他田好三成,就是稻魂在保佑。你推了稻田,坏了文脉,会遭报应的!”

刘总根本不信,让工人继续往前走。青禾突然拿出青铜钥匙,钥匙上的稻穗纹与石犁的纹路产生共鸣,一道绿光直射向工人手中的铁锹,铁锹“当啷”落地,铲头瞬间生锈。刘总惊讶地看着铁锹,又看了看发光的钥匙,脸色变得有些发白。

周明远趁机拿出分析仪,将古稻种的样本递给刘总:“刘总,你看这古稻种的基因序列,和现在的稻种有明显差异,是研究稻作起源的重要样本。陶符里记录的稻作技术,要是能解读出来,不仅能提高水稻产量,还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比建度假村的价值大多了。”

继续阅读

王承彦则展开兽骨册,将古稻田分布图和石峡遗址与良渚、卑南的文明脉络图放在一起:“刘总,石峡的稻作文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着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甚至影响到台湾的稻作文化。推平古稻田,就是断了文明的根,这个损失,多少钱都补不回来。”

刘总沉默了很久,终于收起文件:“我之前只想着赚钱,没考虑这么多。要是陶符真能保护稻作文明,我愿意放弃开发度假村,还可以投资成立‘石峡稻作文化保护基金’,支持你们的研究。”

听到这话,李稻生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从陶罐里取出一把古稻种,递给刘总:“刘总,谢谢你。这把古稻种送给你,明年春天,咱们一起在古稻田里种上,让更多人知道石峡的稻魂还在。”

当天傍晚,我们跟着李稻生、盘阿婆来到古稻田的稻心区。李稻生用老石犁轻轻刨开土壤,当犁尖挖到地下半米深时,突然碰到了坚硬的物体。我们小心翼翼地清理周围的土壤,一块半米见方的黑陶板渐渐显露出来——陶板上刻满了细密的稻魂陶符,符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古稻种的生长周期,第二部分是先民耕种的步骤,第三部分是稻作祭祀的仪式,最下方还刻着一行细小的符号,盘阿婆说那是瑶族的“稻语”,翻译过来是“稻魂永续,文脉共生”。

更令人惊喜的是,陶符的边缘还刻着与台湾大坌坑遗址相似的稻作纹饰——大坌坑遗址是台湾最早的稻作遗址,这说明石峡的稻作技术早在几千年前就传播到了台湾,进一步印证了两岸农业文明的同源性。

我们将稻魂陶符交给石峡遗址博物馆,李稻生和盘阿婆则成立了“石峡稻作文化传承队”,邀请当地的年轻人学习传统稻作技术和祭稻仪式。离开石峡前,李稻生送给我们一袋新收获的“石峡古稻”:“这稻子煮出来的饭特别香,你们带到下一个遗址去,让稻魂跟着你们,继续守护文明。”

盘阿婆则送给我们一块瑶族刺绣,上面绣着稻穗、陶符和古船的图案:“下一个遗址你们要去广西甑皮岩吧?那里是岭南最早的制陶遗址,陶符里的制陶技术就是从那里传过来的。甑皮岩的‘陶魂’和石峡的‘稻魂’是一对,你们找到陶魂,就能完整还原岭南的史前文明脉络了。”

我们握着稻种和刺绣,站在古稻田旁,看着夕阳将稻田染成金色。手中的兽骨册此时蓝光渐强,陶符上的制陶纹饰与甑皮岩遗址的标记连成一线,册页上浮现出一行新的文字:“陶稻共生,文明之基,甑皮岩有‘陶魂印’待寻。”

青禾的青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