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5章 天墓无极(50)(3 / 8)

钥匙此时浮现出陶器的纹路:“甑皮岩的陶魂印应该是最早的制陶模具,能还原史前陶器的制作工艺。咱们去了那里,说不定能找到陶符和陶魂印的关联,证明制陶和稻作是同步发展的。”

周明远则将古稻种的样本装进密封袋:“我要检测一下古稻种和甑皮岩陶器里的稻壳灰成分,要是能匹配上,就能证明当时的先民已经用稻壳灰做制陶的辅料,这是文明进步的重要证据。”

我们收拾好行李,驱车前往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车窗外的稻田渐渐被喀斯特地貌取代,手中的古稻种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兽骨册的蓝光指引着我们前往下一个目的地。我知道,甑皮岩的陶魂印里,藏着华夏文明“以陶载道、以稻为生”的最初密码,而我们的守护之旅,还将在这片孕育了农耕与制陶文明的土地上继续前行。

车驶进桂林甑皮岩遗址所在的山坳时,喀斯特地貌的奇峰已在暮色中显露出朦胧轮廓,山间的溶洞里隐约传出水滴声,像是远古先民制陶时的捶打声。手中的瑶族刺绣在风中轻扬,绣上的陶符图案与远处遗址的陶窑轮廓渐渐重合,兽骨册的蓝光则直指山坳深处的“一号溶洞”——那里是甑皮岩最古老的制陶遗址,距今已有一万年历史,“陶魂印”就藏在溶洞内的古陶窑底部。

陈九爷靠在副驾驶座上,指尖摩挲着从石峡带来的古稻种,稻壳上的纹路在灯光下清晰可见:“甑皮岩是岭南制陶的‘母窑’,比石峡的稻作历史还要早五千年。古籍里说这里的‘陶魂’能让陶土‘活’过来,其实就是先民掌握了陶土与火候的配比,陶魂印说不定就是记录这种配比的‘古陶秘方’。”

青禾的青铜钥匙此时贴在车窗上,钥匙表面浮现出细密的陶土纹路,纹路间渗出一丝暗红色的光晕——那是陶火燃烧后的痕迹:“钥匙在感应溶洞里的陶火能量,看来陶魂印不是普通的石印或玉印,而是用陶土烧制的,只有在特定的陶火温度下才能显现纹路。”

周明远正用便携式分析仪检测从山间采集的陶土样本,屏幕上显示的成分与石峡稻魂陶符的陶土高度吻合:“甑皮岩的陶土含氧量很低,适合长期保存,古陶窑底部的陶土层说不定还保留着当年的陶火温度印记。我们得找个懂传统制陶的人,不然光靠仪器,找不到激活陶魂印的火候。”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车子刚停在遗址门口,就看到一位穿着壮族靛蓝土布衫的老人蹲在溶洞入口,手里拿着一块刚采集的陶土,正用木槌反复捶打。老人身边放着一个古朴的陶轮,轮盘上还残留着未烧制的陶坯,陶坯上刻着与兽骨册相似的纹路。

“你们是来寻‘陶魂’的吧?”老人抬起头,脸上的皱纹里还沾着陶土,“我叫韦阿公,是甑皮岩第23代守窑人,这溶洞里的古陶窑就是我家祖上传下来的。昨天有伙人来这里,说要把溶洞改成‘网红打卡点’,还要把古陶窑拆了建玻璃栈道,我没让他们动——这窑里藏着老祖宗的制陶魂,拆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跟着韦阿公走进一号溶洞,洞内的温度骤然降低,岩壁上布满了水滴形成的钟乳石,石面上还残留着远古先民制陶时留下的手印。溶洞深处的古陶窑呈圆形,窑壁上的陶土层泛着暗红色,窑底还能看到碳化的木柴痕迹——那是一万年前先民烧制陶器时留下的火种印记。

“陶魂印藏在窑底的‘火心土’里,”韦阿公蹲在窑边,用手指轻轻触碰窑底的陶土,“只有用‘甑皮岩三火’才能激活——樟木火、松针火、稻壳火,三种火按比例燃烧,达到800度时,火心土才会裂开,露出陶魂印。要是火候不对,火心土就会结块,把陶魂印永远封在里面。”

韦阿公的孙女韦晓此时从溶洞外走进来,她穿着冲锋衣,背着考古工具箱,手里拿着一份陶土检测报告:“阿公,我刚从实验室回来,古陶窑的陶土层里检测出了稻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