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竹简!“这可是重大发现!汉代竹简很难保存,能留到现在太不容易了。”
吴贤赶紧掏出密封袋,将竹简小心翼翼地装进去,又把陶罐和青铜带钩收好。“这些东西得尽快交给博物馆,竹简一旦接触空气,很容易氧化变黑,到时候上面的文字就看不清了。”
两人带着文物下山,直接驱车前往陕西省博物馆。博物馆的考古部主任张教授听说发现了汉代栈道遗址和竹简,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亲自接待他们。“你们立大功了!周至县一带的汉代栈道虽然有文献记载,但实物发现很少,这竹简要是能解读出文字,说不定能补充史料。”
张教授小心翼翼地打开密封袋,取出竹简,用专业的仪器进行检测。“竹简保存得还算完好,上面的文字是汉代隶书,虽然有些模糊,但能辨认出‘戍卒’‘粮草’‘蜀地’等字样,应该是当时驻守栈道的士兵留下的记录。”
至于那枚玉牌,张教授也找来了古籍专家一起研究。“上面的符号不是汉字,像是当时少数民族的‘巴蜀图语’,这种文字主要流行于汉代的巴蜀地区,大多刻在玉器和青铜器上,目前还没有完全解读出来。这玉牌很可能是当时往来于栈道的巴蜀商人留下的,对研究汉代民族交流很有价值。”
博物馆为吴贤和李响颁发了“文物保护志愿者”证书,还邀请他们参与后续的遗址发掘工作。李响拿着证书,激动得满脸通红:“我以前只觉得探险好玩,现在才知道,保护文物比探险更有意义!以后我再发现类似的遗址,肯定第一时间联系博物馆。”
吴贤看着兴奋的李响,心里也满是感慨。他想起自己刚入行时,也曾为了捡漏而疯狂,后来在马老等老藏家的点拨下才明白,古董的价值不在于能卖多少钱,而在于它背后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其实很多文物就藏在不起眼的地方,需要有人去发现、去保护。你经常在户外探险,以后要是再遇到疑似文物的东西,随时可以找我帮忙鉴定。”
从博物馆出来,吴贤刚要上车,手机突然响了,是公益平台的志愿者打来的:“吴老师,有位老奶奶带着一件家传的‘瓷瓶’来平台鉴定,说这是她丈夫的爷爷传下来的,最近有人想花五十万买,她拿不准真假,想请您回来看看。”
吴贤赶紧驱车赶回北京。回到公益平台,只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坐在接待室里,手里抱着一个布包,神情有些紧张。“吴老师,您可算回来了!这瓶子我拿不定主意,要是真的,我想捐给博物馆,要是假的,也省得别人被骗。”
老奶奶打开布包,里面是个青花缠枝莲纹瓷瓶,高约三十厘米,瓶底有“大明宣德年制”的款识。吴贤接过瓷瓶,仔细观察——青花发色浓艳,有“晕散”和“铁锈斑”,这是明代宣德青花用“苏麻离青”料的典型特征;再看釉面,有自然形成的“橘皮纹”,胎体厚重,手感沉稳。
“老奶奶,您这瓷瓶是真品,而且品相完好,确实是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缠枝莲纹瓶,市场价远不止五十万。”吴贤笑着说,“不过您说想捐给博物馆,这是为什么呢?”
老奶奶叹了口气:“我丈夫走得早,儿子在国外定居,这瓶子留在我手里也没人懂,捐给博物馆,能让更多人看到,也算是了了我丈夫的心愿。他生前总说,这瓶子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得好好保护,不能落到外人手里。”
吴贤听了,心里满是感动。他立刻联系了国家博物馆,博物馆的专家很快就赶了过来,确认瓷瓶是真品后,为老奶奶颁发了捐赠证书和奖金。老奶奶拿着证书,激动得热泪盈眶:“太好了,我终于能给老祖宗一个交代了!”
这件事很快就在公益平台传开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家传的古董送来鉴定,甚至有人主动提出捐赠。吴贤趁机在平台上发起了“家传古董故事征集”活动,邀请藏家分享古董背后的家族故事,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