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奏请设参谋(1 / 3)

我是正德帝 吾观复 2951 字 12小时前

一直站在旁边看戏的勋贵却不曾想,本来想吃瓜,躲着看戏。结果事儿找到他们身上了。很快刑科给事中管律上言:“比来五府掌印、佥书、五军、三千、神机、团营等营坐营坐司,类以侯伯为之,流官擢用者不过一二。以国家兵马纲领之地,坐拥豢养骄侈之徒,平居无虞,恬不知虑,一遇有警,将何赖哉?乞敕所司严加简汰,而以诸将官有年力勋迹可备缓急之用者当之,庶几人才奋励,威武奋扬,可以固根本之重,折觊觎之奸。且都督流官,无所怙恃,心常小而畏常深,恩之易感,威之易行。公、侯伯世爵难禠,有犯不能尽其法,有求必欲尽其恩。此祖宗于兵政所以重任都督,而不轻授侯伯也。”

疏入,章下有司。

在京勋贵只要还是坐营掌兵的,有一个算一个,心中都在破口大骂管律,怪不得满朝都厌恶科道。

就在众人静观兵部如何覆议之时。

皇帝又下了一道旨意:“命成山伯王洪佥书右军都督府事。”

这就令众勋贵有些安心了,成山伯王洪乃靖难功臣,宁国公王真之后,一方面皇帝令兵部覆议,一方面又提拔王洪,这是何故?

安抚众人耳。

不久,总督两广御史张嵿调集土汉兵十万余,及永顺、保靖二宣慰司兵,分五哨攻田州,首破工尧隘,杀岑猛子邦彦。岑猛恐惧,弃田州奔走。

都指挥沈希仪说服归顺州土舍岑璋诱斩之,岑璋乃岑猛之父。

捷闻,皇帝令诸文武官功状。诏进一品阶荣禄大夫。

有喜就有忧,就在南边胜利捷报一个接一个,北面鞑靼犯宣府中路水地庄,分守西路参将王经领兵赴援,力战死之。

英国公张仑并定国公徐光祚会本上疏道:“经筵旧制,设知经筵事,总领经筵一切事务,洪武、永乐由功勋大臣担任,自仁宣之后多为首辅担任;设同知经筵事,协助知经筵事处理相关事务。又设经筵讲官,讲解经史子集,并侍经筵官,展书官,书写讲章官、经筵执事官,乃示圣天子讲学亲贤之意。伏惟陛下临御以来,躬亲庶政,以文经筵涵养圣德,以儒术弼成治道,天下莫不称颂。然今边尘未靖,倭夷扰于东南,胡骑窥于西北,军伍疲弊,筹策难周,臣每念及此,寝食难安。窃以为,治国如治兵,需文武相济;圣学如学海,当本末兼赅。今文经筵专讲儒典,于军旅之要、边防之策鲜少论及,致文武各执一端:文臣论边事,多凭案牍而鲜历疆场;武臣统甲兵,仅知披坚执锐而不知军国筹算。此非独武臣之短,实乃典制之缺也。

“昔周制司马掌兵,亦习典谟;汉家卫霍统军,犹通经术。我高皇帝设武举,本欲文武相济,奈何承平日久,武臣渐疏文治,文臣罕谙兵机。今鞑虏屡犯宣大,倭寇频扰浙闽,若圣心不明军旅之要,朝堂不辨攻守之策,恐边患日深,国本难固。臣愚以为,宜仿经筵之制,参预谋画军事,开设“参谋”,以补治道之阙。”

“其制臣谨条陈三议:”

“一曰定其旨。参谋非欲分文经筵之权,实欲补军国决策之缺。专论边防、军备、军法、战史,如 ‘宣府烽燧如何增筑’、‘火铳制造如何提速’‘永乐北征粮草之鉴’,皆为实用之策,不涉经义阐释,不侵文官权责。”

“二曰择其人。仍设知参谋事由勋贵大臣主持,同知参谋事内阁、兵部、户部大臣忝任,参谋佐官,主讲者选久历疆场之边将、熟谙军制之兵部官,需能述战例、陈方略,不必求经学精深;参会者文武各半,如此,文则内阁、户部官,武则五军都督、京营将,使文知兵之艰,武知政之要,共商军国之事。”

“三曰酌其仪。每月一次,与文经筵错期,免繁礼之扰:参会者皆赐座,行拱手礼,设边防沙盘、武器样品,使议论直观,不务虚文。”

“伏望陛下察臣愚诚,下礼部、兵部会同议行。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