窖穴,这里曾出土过一万七千多片甲骨,是殷墟出土甲骨最多的窖穴。新发现的遗迹位于窖穴的东侧,地面上有明显的挖掘痕迹,显然是走私团伙提前勘探过。“他们应该还没找到入口,”张教授指着一处地面,“这里的土层很完整,入口应该在下面。”
王承彦拿出竹笔,笔尖刚靠近地面,就泛起淡淡的蓝光:“笔在感应古文字的能量,入口应该就在这附近。”周明远用洛阳铲探测,当铲头探入地下三米深时,碰到了坚硬的物体。我们小心地挖掘,终于露出一块刻满甲骨文的石板,石板上的文字与秦代篆书碑上的文字有着微妙的联系,显然是同一文明脉络的延续。
“这是‘甲骨门’,”张教授激动地说,“石板上的甲骨文记录着商代的祭祀活动,其中一段文字提到‘鼎藏于穴,甲骨为钥’,说明需要用特定的甲骨文字才能打开入口。”王承彦对照着《秦代篆书拓片集》,解读出石板上的文字:“这段文字说的是‘以日、月、星、风、雨五神之名,启地下之藏’,需要在石板上写出对应的甲骨文。”
我们按照王承彦的解读,用竹笔蘸着特制的颜料,在石板上依次写下“日、月、星、风、雨”五个甲骨文。每个字刚写完,石板就发出一阵轻微的震动,当最后一个“雨”字写完时,石板缓缓向两侧移动,露出一个通往地下的通道,通道内弥漫着淡淡的青铜气息,显然藏着商代的青铜鼎。
我们沿着通道往下走,通道两侧的墙壁上刻满了甲骨文,记录着商代的历史、祭祀和农业活动。走到通道尽头,眼前出现一间宽敞的石室,石室中央的石台上放着一尊青铜鼎,鼎身上刻着复杂的饕餮纹,正是商代的“司母戊鼎”形制,只是体积略小,应该是当年的陪葬鼎。石鼎的周围散落着数百片甲骨,上面刻满了甲骨文,是研究商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太好了!这些甲骨和青铜鼎都是国宝级文物!”张教授激动地说,“甲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商代的天文、历法和祭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早期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就在我们准备将甲骨和青铜鼎转移时,石室的入口突然传来脚步声,走私团伙的头目“幽灵”带着十几个手下冲了进来,他们手中拿着枪,对着我们喊道:“放下文物,不然我就开枪了!”
继续阅读
“幽灵”穿着一身黑色西装,脸上戴着墨镜,看不出表情:“我找了这些文物十几年,今天终于得手了。华夏文明的瑰宝,就该属于有能力保护它们的人,而不是你们这些守着老古董的人。”
“你错了,”陈九爷站出来,目光坚定,“这些文物不是谁的私有财产,是华夏民族的共同财富,是我们的根和魂。你想把它们卖到国外,绝不可能!”
青禾悄悄绕到“幽灵”的身后,青铜钥匙在手中转动,准备随时行动。周明远则将一块甲骨藏在身后,准备在关键时刻反击。王承彦则用竹笔在甲骨上快速书写,似乎在激活某种能量。
“敬酒不吃吃罚酒!”“幽灵”大怒,举起枪对准我们。就在这时,王承彦突然将手中的甲骨扔向“幽灵”,甲骨上的文字在灯光下泛起红光,“幽灵”的枪突然失灵,无法开火。青禾趁机冲上去,用青铜钥匙打掉他手中的枪,王警官带领的警员也冲了进来,将走私团伙全部制服。
“甲骨上的文字记载着商代的‘镇邪’咒语,能干扰金属器物的功能,”王承彦解释道,“幸好我们之前解读出了这段文字,不然今天还真不好对付他们。”
我们将甲骨和青铜鼎交给殷墟博物馆,张教授送给我们一套《殷墟甲骨文合集》:“这些甲骨文的解读还需要时间,但有了你们找到的秦代篆书碑,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甲骨文的演变,揭开更多商代历史的秘密。”
我们握着《殷墟甲骨文合集》,站在殷墟的宫殿遗址前,看着远处的洹河,心中明白,华夏文明的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