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对讲机联系水下作业团队,半小时后,搭载着高清摄像头和信号探测器的水下机器人被吊入海湾。林野通过操作台调整机器人的航向,按照明代罗盘的“子、丑、寅、卯”十二地支方位,逐一对应网格中的36个坐标点。当机器人抵达第一个坐标点——“子位3”时,探测器突然发出强烈信号,摄像头捕捉到珊瑚礁间隙中,一块青花瓷碎片正嵌在岩石缝里,碎片边缘刻着一个极小的“一”字。
“有发现!”苏晓盯着屏幕喊道,“碎片上有字!是汉字‘一’,这肯定是密码的一部分!”
接下来的四个小时,水下机器人按坐标逐一探测,36块青花瓷碎片相继被找到,每块碎片边缘都刻着一个汉字,从“一”到“三十六”依次排列。更令人惊讶的是,当机器人将36块碎片的位置在电子地图上标记出来时,这些点竟然连成了一个与木板网格完全重合的方形图案,而图案中心的位置,正好对应着一个强烈的金属信号源。
继续阅读
“密码的核心应该在图案中心!”林野立刻调整机器人航向,朝着中心位置驶去。那里的珊瑚礁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环形凹陷,凹陷底部覆盖着厚厚的泥沙,机器人的机械臂拨开泥沙,一个青铜制的方形盒子渐渐显露出来——盒子表面刻着与木板相同的同心圆花纹,盒盖上有36个细小的凹槽,正好能与36块瓷器碎片的形状吻合。
“是密码盒!”伊恩馆长凑到屏幕前,声音有些发颤,“36块碎片就是打开盒子的钥匙,这简直和小说里的情节一样!”
苏晓立刻将36块瓷器碎片按编号排序,通过机器人的机械臂,逐一嵌入青铜盒盖的凹槽中。当最后一块刻着“三十六”的碎片嵌入凹槽时,青铜盒发出一声轻微的“咔嗒”声,盒盖缓缓打开,里面放着一卷用防水丝绸包裹的羊皮纸,羊皮纸上用毛笔写着几行明代汉字,旁边还画着一张简易的航线图。
林野立刻让机器人将羊皮纸小心翼翼地取出,通过高清摄像头拍摄文字内容。苏晓逐字辨认,念出声来:“大明永乐十三年,郑和船队第七次下西洋,遣分队往‘南方大陆’探路,至卡卡杜湾,遇风暴触礁。恐货物遭窃,以‘天圆地方’之法藏瓷盒,留密码木为记,盼后世能寻回,续通丝路。附航线图,自卡卡杜湾往东南,有‘黑岩岛’,藏有更多船货。”
“永乐十三年!正好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时间!”林野激动地说,“这证明郑和船队确实抵达了澳大利亚北部,而且还计划继续探索‘南方大陆’,只是因为风暴沉没,才留下了这些密码和线索。羊皮纸上提到的‘黑岩岛’,很可能就是下一个文物遗址!”
伊恩馆长立刻调出卡卡杜湾周边的海图,在湾口东南方向约20海里处,果然标注着一座名为“布莱克洛克”的小岛,中文译名正是“黑岩岛”:“这座岛现在是自然保护区,岛上有大量黑色火山岩,符合‘黑岩岛’的描述。我们明天就可以安排船只前往考察!”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和苏晓带领中澳联合考古队,先对卡卡杜湾发现的青铜盒和羊皮纸进行保护处理——羊皮纸因为长期浸泡在海水中,纸张已经有些脆弱,他们用特制的脱水剂缓慢脱水,再用透明保护膜覆盖加固;青铜盒表面有轻微的锈蚀,用中性除锈剂清理后,刻纹依然清晰。随后,他们乘坐考察船前往黑岩岛,在岛屿西侧的火山岩滩涂下,通过防水型青铜罗盘的探测,发现了大面积的木材和瓷器信号。
潜水员穿着防鲨装备下潜后,在火山岩缝隙中发现了一艘明代商船的残体,船体虽然已经腐朽,但依然能看出“福船”的型制。船舱内清理出大量的明代青花瓷,其中一件青花缠枝莲纹瓶保存完好,瓶底刻着“大明永乐年制”的款识;还发现了几箱明代丝绸和一个铁质的保险箱,保险箱上同样刻着与木板相似的密码花纹。
“这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