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嘉女见这位现任导协会长,从小认识的李阿姨,也是面露无奈,不待其开口便说:“少红导演,肯定来的。”
“知道你们老板事多...”
李少红说到此处,便听到侧面入口处传来一阵大于场内的嘈杂声。
却是张果力和刚刚抵达的杨灵越在笑谈着寒暄,而第一排的黄建兴、何平等人也起身相迎。
李少红转身迎了过去,松了口气的同时不免带了些怨气。
不过杨灵越目光越过众人,笑着开口:“李会长,没迟到吧?”
“怎么没迟?你的老师们都在说你耍大牌了。”
杨灵越却是爽朗一笑:“老师们肯定不会这么说,他们只会说我太辛苦了。”
李少红也乐了:“你还真说对了,赶紧坐吧,我们的何秘书长可着急坏了。”
何平一本正经地颔首称是,果断领了这口锅。
何平和五代导演是一辈的,但又不属于五代导演,因为拍的东西不一样,个人风格很突出,比如《双旗镇刀客》、《炮打双灯》、《天地英雄》...
说起来,何平是姜闻和周芸的媒人,两人就是在拍摄《天地英雄》期间勾搭,呸,好上的。
何平也是晋省龙城人,亲贤村的,离杨灵越家也就两三公里的样子。
他父亲是晋省戏剧运动的创始人,其实就是话剧,当时还叫文明新戏,当时也就是1920年左右。
晋省是当时的中国少数几个话剧发展较好的省,毕竟当时话剧这种形式被李叔同才刚带回中国没多少年,也一直没有普及,直到“新青年运动”才有了各地的大学生们自发组织写本子演话剧。
晋省之所以发展较好,其一得益于当时的国立第三大学,进步学生较多,有演员;也就是如今的山西大学,最初的山西大学堂,中国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堂之一。(其余两所为京师大学堂及北洋大学堂)
其二就是晋省的义务小学和中学遍布,最初话剧演出只被局限于学校,当然就是当时阎老西儿比较支持,曲目都是抨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戏,于是乎不仅让各地学校负责这些演出人们的食宿,还给补贴。
有钱、有人、有地方,自然发展较好。当然后来日本人一来就没了,如今的人们也只能在故纸堆里寻找出当时的这些曾经闪烁着光芒的文华。
好吧,又扯远了。
...........
书归正文。
杨灵越一眼扫过,场内共有七纵,十排的圆桌。
当然每桌肯定坐不了10人,也就五六人,毕竟还要看舞台,都是有身份证的人,不好背身过去看,那太跌份,所以可以轻松算出来场内有350-400人。
其中导演居多,数得着的基本都来了,田庄庄这样啥都不掺和的都来了你敢信,老谋子、陈凯哥、黄建兴、顾厂卫等一众五代;冯晓刚、姜闻等等这些散修;贾科长、张扬、王小帅、李玉等六代;陈可欣、陈嘉上等一众港圈导演;宁昊也难得参加,正和身边的王子昭呲着牙乐,一旁还有个徐征。
至于花卷系的,除了王子昭,还有滕丛丛、路阳、陈林、杨庆、张猛等人,郭凡没来,他没作品,而且没充值点亮尊贵的导协会员....
演员其实也有一些,除了龚丽,基本都是提名影片里的那些,包括《最爱》的郭富城和国际章也都在,《失恋三十三天》的文张及白百何...
只是知名导演们和编剧都在前五排,第三排就是所谓的大导们。
张果力作迎宾,陪同杨灵越去他该坐的中间三排三纵圆桌,一个人都没有...
也挺逗,三排二纵坐了个龚丽,三排四纵坐着老谋子。三排五纵是陈凯哥,一旁坐了个编剧,妈的,老子的荭荭没来....
在中间过道刚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