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只为保武定(1 / 2)

我是正德帝 吾观复 2195 字 2天前

暖阁内的气氛稍稍缓和了些。

何孟春这时忽然想起一事,犹豫了片刻,还是起身道:“陛下,前番刑部审理时,李福达曾供出几名同党,已拘押在狱。若张寅真非李福达,那这几名同党岂不是冤枉?是否也需一并复查?”

朱厚照沉吟道:“此事待黄册底册取回后,再做定夺。若张寅确非李福达,便释放那几名同党,还他们清白;若张寅真是李福达,再治他们的罪不迟。”

毛纪闻言,心中暗赞皇帝此举稳妥,便又道:“陛下圣明。如此一来,既不会冤枉好人,也不会放过真凶。只是复查期间,需严令狱卒看管好张寅等人,切勿出什么差错。”

朱厚照道:“是这个理,那就将李福达一干人犯关在诏狱。”

魏彬连忙应道:“奴婢遵旨。”

暖阁内的议事渐渐步入正轨,先前的沉郁氛围消散了些。朱厚照看着众臣各司其职,心中的懊恼也淡了几分。虽则此案闹得沸沸扬扬,但若能借此查清真相,也算弥补了带郭勋去曲阜的失误。他放下茶盏,目光重新落在案上的奏疏上,便道:“巡按直隶御史戴金、御史聂豹督理盐课,积银八十余万两,赏羊酒文绮,以旌其功。南京户部署郎中蒋孔炀查催逋税,完纳数多,改在京部属。”

众人闻言便道:“陛下圣明。”

谁都知道,皇帝此举意在表明,你们不要攻击能干事的大臣。

朱厚照起身走到窗边,撩开软纱一角,看着外头廊下亮起的灯光,还有侍卫的身影,才觉得的疲惫消散了些。他转身对众臣道:“今日议事便到这里,诸卿各司其职,务必尽快查清案情,切勿再出纰漏。”

众臣连忙起身躬身行礼:“臣等遵旨!”

待众臣退出暖阁,朱厚照才又坐回炕边,拿起夏言的奏疏,再次细细翻看。

朱厚照便道:“你们也都退下吧。”

魏彬应了声,正要退下,朱厚照忽然又叫住他:“你去传旨,给内阁的众臣备些点心,他们议事辛苦了。还有在外侍候的侍卫,让他们多喝些羊汤。”

魏彬愣了愣,随即躬身笑道:“奴才遵旨!陛下体恤臣子,真是万民之福!”

朱厚照笑了笑,没再多言,只重新拿起奏疏,一页页地翻看。暖阁内的银丝炭仍在燃烧,暖烟袅袅,映着皇帝专注的身影,竟有几分难得的宁静。

朱厚照躺在铺着白狐皮褥的炕上,闭上眼睛,脑海中却仍在回放着方才的议事,如同走马灯般闪过,让他一时难以休息。

当群臣得知皇帝与内阁达成共识,决定对李福达一案的关键细节例如黄册再次详查,众官员怒了。

这分明是不甘心,故意拖延时间罢了。

于是有给事中刘琦题称:“妖贼名李午,盖午四正之时、正阳之位也;改张寅,盖岁首建寅、人生于寅之意也。求讨书信者即是知情党类,受嘱者意图贿赂。”

皇帝下圣旨:“这事情着抚按官从公查勘,上紧归结,该衙门知道。钦此。”

大理寺右评事杜鸾题称:“李午来洛川县倡诱为乱,一日攻城杀人,官兵敌御,又先遁走,变易姓名改为张寅。”

南京浙江道御史姚鸣凤题称:“张寅之妖贼,世所罕闻也,在法诚所必族。”

朱厚照再次传旨:“该衙门知道,钦此。”

李福达之案让原本欢快的过节气氛都为之一滞。正旦节后,南京、广东等道御史潘壮等题称:“张寅天下皆知其为李午,李午天下皆知其为谋逆人也,乞将张寅置之重典,郭勋解其权柄。”

朱厚照估计是累了,留中不报。

可是夏勋奏请:四卫营缺人应役,请比团营例,选收四卫所精壮余丁补额。

朱厚照御旨:可。

群臣一看,便知皇帝是故意不理睬他们。

于是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