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控罪共判刑两年减一天,但实际服刑 4 个月获释。
金庸是在阅读《经济日报》时,偶然间看到了这则令他震惊不已的新闻。
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精心挑选的《明报》掌门人于海,竟然会陷入如此大的风波之中。
当初,金庸之所以选择于海来执掌《明报》,并非仅仅出于个人情感的冲动,而是经过了一番深入的调查和考量。
他对于海的背景和经历进行了详细的了解,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于氏历史清白,完全有能力胜任这一重要职位。
然而,现实却给了金庸一记沉重的耳光。
这一突如其来的事件,对于金庸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他不禁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同时也为《明报》的未来感到担忧。
与此同时,联交所执行总监许浩明站出来,对于海提出了严厉的指责。
许浩明指出,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主席,于海没有按照规定如实填报自己的真实历史,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股东的利益,使得股东们无法对他产生信任。
因此,许浩明认为,于海应该被剥夺董事职位,以维护公司的正常运营和股东的权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海的谴责声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
社会各界纷纷对于海的行为表示不满和质疑,要求他承担相应的责任。
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于海最终被迫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自动辞去报业公会主席、明报集团以及南海发展主席的职位。
曾经飞黄腾达、风光无限的于海,直直地摔到了地上。
然而,尽管遭受如此沉重的打击,他手中依然紧紧握着明报集团和南海发展的控股权,这无疑是他东山再起的资本。
只要等待舆论的风波逐渐平息,于海就有机会重新出山,亲自执掌大权,再次展现他的商业才华和领导能力。
然而,此刻他面临的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却是现代日报的巨额亏损。
当初,于海雄心勃勃地创办了《现代日报》,企图与业界巨头《东方日报》一决高下。
为此,他不惜投入高达 2000 万港元的宣传费用,可谓是下了血本。
可惜的是,事与愿违,《现代日报》自创刊以来,一直未能打开市场局面,每个月都处于亏损状态。
这不仅让于海的经济压力倍增,也引来了《明报》一众老臣们的指责和批评。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于海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
在《现代日报》创刊仅仅 9 个月后,他以个人名义,花费 3000 万港元从《明报》集团手中买下了这份亏损严重的报纸,并背负起了创刊以来高达 6000 万港元的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