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大汉帝国(全书完)(1 / 4)

承乾十五年,冬。

汉帝刘祺在扫平中南半岛,彻底将“扶南联邦”击溃,纳入版图后,于雒阳南郊祭天,改元“寰启”,昭示其称霸东亚,开启寰宇之雄心。

寰启元年,春。

帝都雒阳,这座在先帝刘瑁手中重焕新生的雄城,此刻已是名副其实的天下中心。

天津桥上车轮滚滚,南来北往的商队络绎不绝,将洛水两岸的繁华连接成一片。

宽达百步的定鼎门大街上,人流如织。

金发碧眼的粟特商人牵着满载香料的骆驼,与肤色黝黑、身着短衫的昆仑奴擦肩而过;

身着儒衫的士子们高谈阔论,不远处,几名来自科学院、身穿方便操作的紧袖短袍的年轻学子,正围着一架新式的水力磨坊激烈地争辩着齿轮的构造……

这便是新汉,一个儒学与科学并行,传统与变革交织的时代。

紫微宫,乾元殿。

金殿鸣钟三响,悠远绵长,殿外的喧嚣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屏障隔绝。

身着各色官服的文武百官手持象牙笏板,鱼贯而入,脚步沉稳,表情肃穆。

御座之上,五十三岁的汉帝刘祺身着赤色常服,虽两鬓已染上了岁月的风霜,但那双眼眸却依旧明亮有神,带着洞悉一切的锐利。

他继承了父亲刘瑁的英武果决,又有着属于自己的开明。

十五年的帝王生涯,早已将他打磨成一位真正的千古雄主。

在他的御座之下,三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并立于文臣之首,正是如今帝国的三位国公、中书令蓼国公邓艾;尚书令,湘国公周不疑,门下侍中,萧国公蒋琬。

而在武将班列的最前方,一位身形挺拔、目光如电的将军昂然而立,他便是当今的骠骑大将军,姜维。

“陛下,安东都护府八百里加急奏报!”

尚书令周不疑手持一卷赤色封皮的奏章,朗声出列。

“讲。”

“半月前,靖海大将军蒋钦亲率水师主力,于瀛洲东部海域,全歼孙氏余孽船队,拿下建邺城,伪帝孙权及其党羽尽数被俘,不日将押解回京,听候陛下发落!至此,为祸东海十余载的孙氏伪朝,彻底覆灭!”

“好!”

刘祺闻言,眼中精光一闪,那张素来沉稳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喜色,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发出沉闷的响声。殿中群臣无不精神一振。

他想起了父皇临终前的殷殷嘱托,那个如同附骨之疽般盘踞在海外的心腹大患,终于在他手中被彻底铲除!这是对父皇在天之灵最好的告慰。

“蒋公奕老当益壮,不负朕望。”

刘祺感慨一句,但一想到蒋钦的年龄,显然无法坐镇瀛洲,目光随即扫向武将队列。

“元凯(杜预)与士治(王濬)何在?”

“臣在!”

队列中,两位正值壮年的将领同时出列,正是杜预与王濬。

他们一个是杜畿之孙,一个是弘农王氏俊彦,皆是在这十五年间,凭借赫赫战功崭露头角的将星。

在这十五年的时间里,法正、诸葛亮、庞统相继去世,邓艾、周不疑、蒋琬逐渐成长,撑起了大汉的今天。

而武将层面在魏延、陆逊、丁奉等几名将领后,更是涌现出了无数将才。

这其中就包括了钟繇之子钟会、杜畿的孙子杜预、陆逊之子陆抗、羊衜之子,羊发的弟弟羊祜、以及在太原王氏、弘农杨氏式微后崛起的弘农王氏王濬等诸多在历史上留下记录的将领们……

“孙氏既灭,瀛洲便需长治久安,不可再使其为宵小之辈的藏身之所。”

刘祺的目光在二人身上缓缓扫过,带着审视与期许。

“朕决意于瀛洲设都护府,总领其军政!杜预。”

“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