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三道圣旨(2 / 4)

央的文章其实与他心中的标准答桉是有些距离的。可江上央偏偏写的讨论的是张良为刘盈固太子位而作的努力,大力赞扬其重伦理顾长幼的理念。

江上央是谁,正是皇帝的幺孙子。误打误撞的这篇文章,直接触碰到了皇帝的柔软处。皇帝虽然喜爱养在外面的小儿子和小孙子,但是做为帝王,天生的猜疑感让他也对自己的小儿子和小孙子有所顾忌。因为人性太过复杂,之前的江中潮和江上央能安贫乐道,若是在恢复他们身份之后呢?

“好~!极好~!”皇帝手捧这篇文章,如获至宝,满嘴不住的夸奖。他对小孙子最后一道疑虑也自散去,心中畅快,随手就拿起了朱笔要点在了江上央的卷子上。

得亏三福手疾眼快,一把就抱住了皇帝。

“主子,使不得啊~!您这是要把八爷一家往火坑里推不成?”

老皇帝这才回过神来,自己莞尔一笑。是了,这朱笔要是真的点了江上央的状元,他那些儿子们绝对会联合起来,第一个弄死老八一家子。

念念不舍的放下孙子的文章,皇帝这才看起了张信之的试卷。

读过一遍之后,皇帝点点头,果然是张信之,这文笔着实不凡,而且这对国事的敏感度也算得上是出类拔萃。从头再读第二遍的时候,朱笔已经不自觉的在卷子上画了一个圆圈。

读过张哲(苏东坡)的《留侯论》,再读其他的人试卷,果然皇帝便隐隐有些皱眉。山珍海味刚刚离口,转头就是粗茶澹饭,确实让人有些不适应。

不过皇帝阅卷还是极为认真,每个人的试卷都会看上两次。

作为一个帝王,有很多事都可以不拘小节,但涉及财政、人事与军政三方面的事务,章华帝从来不放过一个细节。

很多人才都是在这些不起眼的环节里被遗落的,正逢大争之世,人才从来都是不够用的。

就算是本国如今还用不上,也会囤积起来,不会让人才流落到其余六国中去。

皇帝的眼界自然比臣子的要高,一番细看下来,有三个人的文章让皇帝暗自低头,默默将这三人记在了心里。

麻城李昭风、兆北陈元尘和雁南郭逊然。

其中麻城李昭风的文章给皇帝的印象最为深刻,因为这是另外一个看出了他心意的人。只不过张信之选择了附和皇帝的想法,而李昭风却将留侯与楚汉之争不畏局势艰险联系了起来,旗帜鲜明的支持两线战争,文中之意就差点将反对与南吴议和直接写了出来。

而且有趣的是,这个人的卷子是首辅孙格正荐的首卷。

最终,李昭风的卷子上被皇帝用朱笔点了两个点,陈元尘的卷子被点了三个点,郭逊然四个点......江上央五个点。

圣意为张信之为状元、李昭风为榜眼、陈元尘为探花,郭逊然为二甲第一,江上央为二甲第二!至于剩余的十五份卷子,皇帝没做点评,将发还太子几人议定名次。

三福正要抱着这些卷子出去,却被皇帝叫住。

“三福,师妹到了哪里?”

三福脸上满是笑意的回答:“回主子的话,夫人之前在松城县停了半日,叫人准备舟楫,说是要改为走水路,大家都会松泛些。可第二日一早,连着八爷也一起上了马车,与五百御林骑兵一起疾驰出了松城。只留下了身边的辎重和仆从都慢慢的从水路回京,这样算着,不是明日便是后日就到京了。”

皇帝一听,笑了起来。

“师妹不愧是师妹,想必松城内有很多人都吃了一惊,是也不是?”

三福一躬身:“夫人这些能耐还不是主子当年言传身教的。夫人一出城,奴才就让人封了松城的四门,不拘是谁都要在城里歇息两日再说。夫人让留着松城的人备了些粮食和散碎银钱,也不会让那些困在城里的苦哈哈饿着。”

“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