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张信之没取上?(1 / 4)

斜阳西挂,交了卷的贡生纷纷三三两两的离开了文华殿。

这是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张哲原本以为应是全体贡生同出同进的。

张哲交卷不算早,因为他权衡的太久。揉揉脸颊回去复习《留侯论》前后也就是一瞬间的事。交卷时,贡生起立对着几位主考行礼,自然就会有礼官过来用纸片煳住卷上的姓名然后收走。

交完卷后,贡生便可离开文华殿,自己回家。

结义三兄弟是一起离开的,其中江上央的文章耗时最久,交卷最快的却是霍榜尾。

三人结伴离去,却不知太子的目光隐晦的落在了张哲的身上。

原来张信之与此人是一路的!

这方世界殿试的阅卷环节与张哲原时空历史上颇为相似,监考的太子和三位辅臣先阅卷一遍,从贡生们的试卷中挑出二十份最好的让皇帝御览,三甲第六名之后的名次便由他们几个商量决定。

被挑出来的二十份试卷,皇帝会从中挑出一甲前三名或者还有二甲第一名,二十人中其余人的名次也由太子、三位辅臣再来议定。一甲三人、二甲十二人,剩下的五卷便是三甲前五名。

由于皇帝还在等着看卷,所以太子与孙格正等人不敢怠慢,随意用了些饭食就开始加紧阅卷。而此刻太子刚好拿到了一篇文章,文字极其俊秀,文章如滔然江水一泻千里,太子才看了几百字就认定这是张信之的卷子。

可当太子看完此卷后却有些不敢肯定了,因为他早就知道这个张信之从举试开始,在其各类文章中透露的政治倾向是推崇大一统和对外行王道的,用现代的话说,丫是个不折不扣的鹰派。

可这片文章有两句极为发省之句: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

这分明是建议朝廷如今见好就收。在太子刚刚看过的几篇文章中,几乎都是一片金戈铁马之音,如果这真是那个张信之的文章.....,便说明这个人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太子脸上不由得露出了爱才之色。

太子提笔在这份试卷上写了一个“上”,马上又准备写第二个“上”时,江上央的身影却突兀的出现在了他的心头,这第二个“上”字却是无论如何都写不下去了。

“张信之与此子相交甚重啊~!”

能进入殿试的人水平自然不差,文章最后被定为“上上”的竟有二十一份!

孙格正与李大年都在用一种诧异的目光看着太子与顾凿。

二十一篇“上上”,竟没有那张信之的文章在内!

陛下说过要看那张信之的文章,故而三位辅臣不会故意黜落此人的卷子。就算张信之的卷子出了什么问题,以三人的默契,也不会故意压着,会直接予以说明。

很显然,问题出在太子这里。张信之的文章应该是刚好为太子经手,并被其黜落出了前二十。

按说这是太子第一次参与殿试,正是太子广施恩德的机会,可在太子手中却只评出了三篇“上上”。

三位辅臣看过这三篇文章,尽是赞赏张良之“退”的。作为大郑最精明的三个老人精,看到太子的选择,与太子往日展现给陛下看的积极进取态度并不一致,便已经猜到了其中陛下态度的变化。

张信之的文章自然是不可能差,这几位辅臣也都看到了张信之与那个江上央的亲近。很显然,这是太子下意识的选择了打压张信之。

此刻的太子也是万分的头疼,他不傻,并没有将张信之打出前二十的意图,虽然只给了一个“上”,但是依照往年的常例,他只评出三个“上上”,那么前二十名定然会三四个空缺,届时便会从“上”卷中捡漏,张信之的卷子定然会以最后几名的成绩进入前二十。

按照惯例,前三甲是断然不会从后十名中选录的。

四个人看卷,本是每人荐五卷。太子原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