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封建论(2 / 4)

喜的眼泪原来是甜的!

听到这等言论,陈元尘的笑声又大了三分:“周公与孔圣,君可试论之?”

陈元尘说的是作《周礼》的周公和开创儒家的孔子,两者都是圣人。

“何须论之?周公在前,自然是周公更圣。”马尚国根本不迟疑,直接表明了态度。因为《周礼》是孔子提倡的所有君子的行事典范,而周公的人臣成就与操守也是所有读书人的第一楷模。

陈元尘当即笑而不语。

那边郭逊然却一时没忍住笑声:“如此,可知老子更圣矣!”

这话不是说他自己这个“老子”,而是说按照马尚国的理论,比孔子在前的道家始祖老子,要比孔子更厉害。

读书人能认这个?

上百人的笑声,压住了国子监这群人的抗议。

这一刻贡院的侧门再次开启,有个书吏匆匆走出,又将一张试卷贴在了墙上。

“是张信之的第三卷!有趣,有趣,题目正是《师说》。”

所有人都顾不得再调侃国子监的监生们,都围了过去。才只看了几句,郭逊然就大叫了一声:“此人不俗,若不官而儒,必有大儒之姿!”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妙!妙不可言也!”

“诸位!”陈元尘在同伴的帮扶下跳上了一块拴马石,“且随我同念,圣人无常师,......。”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众举子齐声高诵,让国子监众人一阵脸色青白,任谁都知道本科会元定是那张信之无疑了。而本科主考正是该管国子监的顶头上司周老侍郎。

指摘众人、笑话张信之都无所谓,但是当周老侍郎将这篇《师说》堂而皇之的张贴出来,便说明了周大儒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再较真下去,便是得不偿失了。毕竟恨张信之的,只是本监的司业谢固,而管着谢固的周知易明显是极为欣赏那个张信之的。

贡院侧门再次开启,四五个书吏各自举了一张纸走出了出来。

陈元尘当即眼前一亮,大喝一声:“诸位且让开,应是张信之的那篇数千字长文来了!”

今科不比往年,对于最大可能能夺魁的张信之,众举子没有任何嫉妒和怀疑,这个人实在是强到了变态。而考场中张信之半日交四卷,又半日成文数千字,连索四张附卷的故事这几日被举子们整日挂在嘴边,都是与有荣焉。

听到陈元尘的招呼,举子们让开了一条道,让书吏们张贴好了那五张策论卷。

《封建论》!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此人开篇破题,便得出振聋发聩的论点:封建,非圣人意也!

自大一统以来,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的概念已经融入了儒家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内,封王实地最大的阻碍就是全天下的读书人!

看到这里,举子们都暗自大叫了一声好。为何只能暗叫,便是太子刚立,更有六王在朝,为日后计,此刻大部分人只能暗自叫好。

当然也有不怕事的,郭逊然就爆喝了一声:“盛妙其言,朝廷与诸位不可不知!”

两千余字,没有一字多余,通篇读下来如同冬日温酒、夏日饮冰,通畅畅快之极。

“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